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第一百七十一场)
主题: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第一百七十一场)  
时间:2020年8月25日上午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副处长林彦华
邀请嘉宾: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青松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仲铠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武生先生,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与畜禽屠宰管理处副处长谭海先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林美莺女士。
相关新闻

文字实录

  主题:广州市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第一百七十一场)

  时间:2020年8月25日上午

  地点:广州市新闻发布厅

  广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副处长林彦华: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2020年8月25日,欢迎出席广州市第171场疫情防控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是政府例行发布会,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农业农村局共同发布。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相关领导是: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青松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仲铠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武生先生,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与畜禽屠宰管理处副处长谭海先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林美莺女士。

  首先,有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青松先生介绍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业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1.jpg

  吴青松: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广州文化广电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按照发布会的要求,我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业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文化旅游业发展亮点纷呈、持续向好。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扎实做好文化旅游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安全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业复工复产复苏,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业不断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文化广电旅游业呈现出“疫情防控有力、复工达产高效、事业发展繁荣、产业发展高质、市场秩序良好、影响力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一是精准有序开展文化旅游疫情防控。牵头成立疫情防控文化旅游组,全面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印发了工作指引,第一时间及时关停各类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取消文化演出和展览活动,暂停旅游社组团业务,妥善处置 “世界梦号”邮轮疫情排查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协调设立定点接待酒店,安排近5000张床位用于安置往返经停广州的重点疫情地区游客朋友,全力做好文旅行业涉外接待保障,全市文化旅游行业没有出现重大疫情。加强督导检查,累计出动2.5万余人次,检查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1.5万余家次,有效促进了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二是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产。从政策、资金、宣传、服务等多方面全力引导、支持、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出台“广州文旅暖企12条”,发放疫后文化旅游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超2亿元,协调广州地区银行为文化旅游相关企业提供贷款150多亿元。纳入市指挥信息平台监控的文化旅游50强企业和1家台资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在国家文旅部召开的“帮扶企业纾困 推动产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代表作经验交流。目前,复工复产、达工达产持续巩固向好。

  三是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举办一系列首发、首展、首演活动,包括广州人游广州、广东人游广州启动仪式、广州艺术季开幕式、雕塑作品乡村巡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周密组织“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精心策划“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欢乐周、幸福年三大主题活动,推出50余大项1000余子项活动,有力释放广州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和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积极信号。同步发放3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推出100个网红打卡点、100线精品旅游线路,助力广州参与经济发展内循环。举办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启动仪式,组织广州艺术季开幕,推出“影响世界的中国非遗”特展,开展“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有助于广州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7-8月全市旅游业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0%左右。

  四是持续推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粤文化世界”、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以市政府名义与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等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45亿元,是疫后文旅业第一大项目。推进永庆坊、石门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增城、从化两区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首个非遗主题街区永庆坊开市亮相。加快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7月1日举行了项目开工仪式。“南国都市频道”开播,成为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超高清电视频道。

  五是努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疫情期间闭馆不停服务,广泛开展图书、非遗、展览“云服务”,推出24小时不打烊数字化图书服务,举办非遗网上购物节,推出网上文博“云展览”活动300余场次,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开展“同舟共济·文艺战‘疫’”疫情防控主题文艺创作,成为全国、全省最早发布抗疫主题文艺作品的城市之一。举办“生命的赞歌—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美术作品展”,推出全国首部援鄂医护出演的抗疫题材话剧《战“疫”2020》。 

  六是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成功推出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和优秀文创产品,组建市级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有效确保了疫情和汛期期间的文物安全。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制定实施《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依托永庆坊、北京路设立非遗聚集区和建设非遗工作站,全面提升我市非遗发展水平。

  二、坚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双循环,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贡献文旅力量。

  一是落实疫情防控,确保文旅行业运行平稳。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文旅行业运行秩序,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确保广大市民游客生命健康安全。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编制《文化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3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三是发展全域旅游,构建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推动从化创建国家级,天河、越秀、海珠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与中国旅游集团合作,推动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和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项目落地开工。推进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等战略合作项目落地,带动全市旅游品质整体提升。推进数字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支持以“粤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文旅项目、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做优广式服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酒店评星为突破口,实施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式服务“口碑”与品牌。实施重点文旅项目攻坚工程,补齐短板,加快建成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粤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

  五是搭建支撑平台,助力经济发展双循环。打造规模化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广州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建设,建强天河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高水平文旅节展平台,做强做大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提升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广州国际漫画展、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专业化水平,推动广州艺术季、羊城国际粤剧周、“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广州合唱季等群众性文化平台建设,提高文化演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是振兴文旅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走出去”。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深化“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擦亮周末名家大舞台文旅惠民品牌,持续强化“十一黄金周,快乐到广州”国庆旅游品牌和“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春节旅游品牌。持续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岭南文化,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加强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丰富大湾区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创、人才共育的合作发展新格局。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林彦华:

  感谢吴局。

  下面,有请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仲铠先生通报我市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

2.jpg

  李仲铠: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十分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广州市主动作为、创新进取,以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的决心和要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我市“三农”工作亮点频出,今天借此机会,向各位简要通报有关情况。

  亮点一:蝉联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7月14日,省委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通报了各地级以上市2019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情况。我市综合评价等次为“优秀”,连续两年位居珠三角片区第1名。增城区、白云区综合评价等次为“优秀”,在珠三角片区15个抽查考核对象中分别列第1名和第3名。

  亮点二:今年上半年广州农业呈现“三增长”。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今年上半年,广州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6.17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居第一位。其中,二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二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74亿元,同比增长4.3%。三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73元,同比增长4.3%。

  亮点三:重要农产品扩量提质增效,呈现“两增一稳”态势。上半年,广州实施重要农产品扩量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生产总体呈现“两增一稳”态势。

  一是种植业增势良好,早造粮食超额完成任务。今年广州市早稻种植面积16.48万亩,新增种植面积2.36万亩,同比增加17%,超额41%完成省下达的新增早稻种植任务,预计全市早稻总产量5.7万吨,同比增产20%;全市蔬菜产量170.9万吨,同比增长3.0%;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3.9%,其中,据农口部门初步统计,全年荔枝产量增长253.8%。

  二是渔业持续较快增长。广州上半年实现渔业产值35.9亿元,同比增长8.1%;初步统计1-7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20.9万吨,同比增长5.0%。

  三是畜牧业生产逐步企稳恢复。大力推进生猪养殖项目落地建设,规划实施18个新改扩建生猪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达90多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集约、绿色、循环的生猪产能近200万。

  亮点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旨在培育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附加值。目前,加入合作共建的地级以上城市增至111个,认定“菜篮子”生产基地808个、产品加工企业71家;开启智能无接触售卖新模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增城)便利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指挥中心江南市场工作服务站在今年相继建成启用。

  亮点五: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投资超千亿

  6月3日举办了广州市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全市134个农业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和启动开工,总投资约1331亿元,居全省第一,有效扩大了农业投资。

  亮点六: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列珠三角地区第一

  今年我市获批新增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列珠三角地区首位。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广州市2019年获批创建的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已投入建设资金7.71亿元,其中,投入财政资金3.48亿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4.23亿元,带动农户2.65万户。按照市的统一部署,2019年获批创建的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在今年底前基本完成核心区项目的建设任务。

  亮点七:106个农业公园和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将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生力军”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种养业生产基地、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特色产业等资源为依托,培育创建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创意、田园景观、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公园,目前已认定市级农业公园28家,省级农业公园5家,新增77个市级农业公园创建单位。“五一”前夕,106个农业公园和农业公园创建单位集中开园,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带动餐饮、住宿收入超2600万元。

  亮点八: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持续下降

  为持续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广州采用“控、替、精、统”等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创新出台《广州市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奖励实施方案》,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据统计,2019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减少243.51吨,同比下降7.8%,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0.29万吨,同比减少3046吨;同时,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1.79万吨,相当于减少(替代)化肥3399吨。

  亮点九:院士助力高标准农业产业发展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力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黄埔长洲岛共同打造隆平院士港,开展包括第三代杂交稻新品种选育等当前水稻最新技术的研发。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等鼎力支持。

  为高标准创建渔业产业园,番禺区引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共同打造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科技支撑平台。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位于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内,将重点打造现代水产养殖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和辐射平台,形成高端种苗、功能饲料、智慧养殖的功能聚集区。

  亮点十:农业品牌优势不断凸显,农业企业强力打造产业龙头

  扎实推进“粤字号”品牌强农工作,做强我市农业产业品牌。目前我市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182个,总量居全省前列。广州荔枝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1家、73家、191家,市区两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52家,上市企业达到1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及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我的通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林彦华:

  感谢李局。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您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谢谢。

  广州电视台记者:

  今年广州超额41%完成省下达的新增早稻种植任务。广州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今年的晚稻生产,广州有什么样的预期?

  林美莺:

5.jpg

  感谢您的提问。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产品“扩产提质增效”有关精神,我市深挖潜力,千方百计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全力保障我市粮食生产。

  一是深挖潜力,扩大早稻面积。以春耕生产为契机,开展耕地“零弃耕”专项行动,把“荒地”变成“良田”。截止目前,撂荒地复垦复种水稻7400亩;通过部分低效果园、花卉等调整结构改种水稻面积1.25万亩,新垦造水田种植水稻2701亩。

  二是惠农补贴,激发种粮积极性。大力实施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市级财政对单造15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补助300元/亩/造,南沙区按1:1配套补助,增城区配套增加补助100元/亩/造,番禺区配套补助150元/亩/造。打出市级惠农政策组合拳,对机械化插秧补助80元/亩,无人机植保作业补助20元/亩·次,15亩以上种植大户购置使用商品有机肥补助300元/每吨·亩。发挥区级财政自主性,增城区对水稻政策性保险实行保费区级财政全额补贴,南沙区对旱作改种水稻补助500元/亩。

  三是科技指导,保驾粮食生产。开通春耕生产热线,整合全市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组建31支农业技术小分队下沉镇村,开展分类精准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做到技术服务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为夺取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四是创建园区,提高水稻生产水平。通过建设增城区朱村街丝苗米产业园、从化区江埔街山下村“从化香米”产业园、黄埔区“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周边区域种植优质水稻,提高水稻种植科技水平,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

  今年,早稻种植面积16.48万亩,新增种植面积2.36万亩、同比增加17%,超额41%完成省下达的新增早稻种植任务。目前,晚稻已完成插秧,种植面积16.5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年有望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1.35万亩的粮食种植任务。

  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今年以来广州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吴青松:

  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我们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和文化旅游特色村的创建与提质工作,整体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新增1个国家级、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番禺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省仅有的两个示范区之一。今年6月,从化区、增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度假区。目前,越秀区、海珠区正组织开展新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从化区正积极推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是新增2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3A旅游景区。增加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78电影小镇、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市近代史博物馆、广州市起义纪念馆6家3A级景区。目前,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68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26家,3A级旅游景区39家,2A级旅游景区1家)。

  三是新增11个市文化旅游特色村。今年7月,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增城区蒙花布村、花都区塱头古村、南沙区大稳村等11个各具特色的村庄,获得广州市第二批旅游文化特色村称号,全市文化旅游特色村达到17个。全力推荐从化区莲麻村、南平村,番禺区大岭村申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目前已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中。

  四是新增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从化区温泉镇获2019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从化艾米稻香小镇、广州创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番石榴种植基地和耕山小寨农业公园获2019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广州市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增量提质行动,请问广州如何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提升生猪生产能力?

  谭海:

4.jpg

  谢谢您的提问。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抓好生猪产能恢复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部署要求,我市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生猪生产恢复。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挂点指导、业务部门联合协同、专班跟进推动生猪生产恢复。二是及时制定《广州市现代化生猪养殖推进计划》等政策文件,科学规划,重点打造以“楼房集约科学养殖、生态环保绿色排放、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为重点模式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引领我市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用地、环保等政策保障支持。四是积极落实财政资金扶持、生猪保险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发展。

  通过一系列政策帮扶,我市重点引进了一批大型生猪龙头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大集团带动生猪生产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正全力推进的18个新改扩建生猪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90亿元,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生猪产能近200万头,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生猪稳产保供的水平。

  广州日报记者:

  广州今年新公布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问新认定的传承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介绍永庆坊非遗街区的情况?

  吴青松:

  谢谢您的提问。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传承人的认定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7月份,我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一共31名传承人,至此,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已达208名。(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9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08名,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

  通过这次认定,有这几个特点和意义:一是实现传承人数量上的突破。2016年底,我们就出台了《广州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工作方案》,明确了3至5年时间广州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200人以上的目标。本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后,市级非遗传承人总数共208人(不含已去世人数),顺利实现既定目标。二是传统医药类传承人数最多。在本批认定的31名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医药类有7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在本批各类别中人数最多,彰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在广州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三是年龄层次分布更合理。第七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51岁,整体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为进一步充实我市非遗传承队伍、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夯实基础。四是填补项目空白。部分项目如广东汉乐(增城)、醒狮扎作、粤菜烹饪技艺、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陈李济中药文化等,补齐了传承人。

  8月22日,我们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办“文化有约·美丽景区”——永庆坊4A景区授牌暨非遗街区开市活动,标志着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非遗街区正式对外开放。永庆坊非遗街区汇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是集体验互动、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主题街区。这个项目在去年10月份正式启动,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优惠一点、传承人承担一点的方式共同建设打造。经过街区氛围营造、大师工作室装修和试运营等环节,正式对外呈现。今后,非遗街区将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

  谢谢。

  广东电台记者:

  2019年,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广州市以优异的成绩受到通报表扬。请问目前广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武生:

3.jpg

  谢谢您的提问。

  目前,在建设任务方面。自2012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我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约108万亩。2020年度将继续建设约8万亩高标准农田。届时,我市将完成市委、市政府要求的1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资金筹措方面。我市自2013年度项目起配套市级补助资金,从2014年度项目起按照省、市资金1:1的标准,配套市级资金;到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是全面提高了2019-2020年度项目的市级补助标准,即提高至2500元/亩。截止目前,已补助市级高标农田建设资金逾11亿元。在建后管护方面。对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块,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以及地块权属关系,由项目所在村作为管护主体,与建设单位签订后期管护协议,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明确管护范围、管护要求、管护期限、管护经费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我市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多次批示,市政府组织召开相关问题协调会、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视频会,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整体部署。二是建立调度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实行项目进度月通报制度,通报文件送市、区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存在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优化财政支出,整合农田建设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投入标准由3000元/亩提高到4000元/亩。四是不断探索创新。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建后补”机制,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谢谢!

  林彦华:

  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踊跃提问,同时也再次感谢台上所有发言人专业、细致的解答。

  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